Saturday, August 30, 2008

快樂

今天在刘威麟的部落格看到他分享快乐的秘诀。很有意思。

我們發現,真正「快樂」的人,是不會去買「快樂書」的,許多人一直去鑽研「何謂快樂」,最後依然找不到快樂;原來,快樂並不難找,只要別讓任何痛苦有機會在腦裡徘徊即可。

Tuesday, August 26, 2008

京奧開幕主題曲下載逾5700萬人次

美聲天后莎拉布萊曼與中國歌手劉歡合唱奧運開幕主題曲「我和你YouAnd Me」,全球超過五億觀眾收看,另據EMI唱片紐約總部統計,這首歌已有超過五千七百萬人次下載。

EMI唱片今天表示,奧運會開幕式當晚,「我和你」也在中國移動「分享空間」體驗廳舉行MV首映和全球無線首發儀式,通過中國移動無線音樂平台、中國移動用戶都能在第一時間下載這首歌曲。

從八月八日二十二時至九日二十四時,「我和你」下載達到五百七十三萬人次,亦即每小時二十二萬人次下載;中國移動新聞發言人表示,這首歌創下音樂史上「最快傳播速度」,同時也開創「有史以來全球音樂單曲最快發售紀錄」。

Wednesday, August 20, 2008

I Believe

娛樂永遠不會消失,只是這次輪到誰站上那個主流舞台。

經紀人無法製造明星,只能製造機會。

即使遇上困擾、心酸的事,可以不讓藝人察覺而解決它,才叫“經紀人”。

“準時”是這個圈子最起碼的規矩。

Thursday, August 07, 2008

網路就是最大的唱片行

今年5月美國告示牌音樂排行榜(Billboard)的單曲榜前100名當中,一位名為大衛庫克的歌手,以高達11首單曲同時入榜的成績成為該週熱門新聞。但更讓全美甚至全球音樂市場熱烈討論的是,他尚未正式發行任何實體專輯與單曲⋯⋯

今年美國音樂界,一位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竟創下了過去數十年來,無數音樂前輩也未曾有過的紀錄。 五月底,美國告示牌音樂排行榜(Billboard)的單曲榜前一百名中,大衛庫克(David Cook)總共有十一首單曲名列其中,兩位數的單曲進榜數量,充分證明他是當前西洋樂壇的超人氣歌手。上次創造如此傲人紀錄的,是六○年代的搖滾傳奇樂團披頭四(Beatles)。

這位來自密蘇里州的酒保,今年才剛滿二十五歲,究竟有什麼驚人的魅力?答案是他先在全美最受歡迎的歌唱選秀電視節目《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打響名聲,然後在iTunes付費數位音樂下載的推波助瀾下,成就了他以新人之姿,創下如此佳績。

在今年的一月以前,大衛庫克還只是密蘇里州某個小城中的一個平凡酒保。高中時與朋友組成樂團「Axium」,除了在家鄉頗受歡迎外,也曾被媒體選為全美一百個最佳的無約藝人團體。但一切都在他參加《美國偶像》,並一路過關斬將奪冠之後有了重大的改變。

挾著《美國偶像》的超人氣收視率,表演成績優異的大衛庫克,很快就受到矚目。在比賽期間,大衛庫克從未名列在最低票的三人名單中,每週錄製的表演單曲,當週在iTunes上的下載次數,也一度超越老牌天后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的新專輯。

在贏得比賽後,大衛庫克隨即發行的全新單曲〈The Time of My Life〉,製作單位考量到實體單曲銷售市場的下滑,因此選擇獨家在iTunes上銷售,發行後高居iTunes熱門單曲榜榜首長達一週,光是靠iTunes的銷售成績,就讓這首單曲一舉打進告示牌單曲榜的第三名。而比賽期間大衛庫克錄製的其他十首單曲或現場表演,也因為他在iTunes的優異表現,同時打進告示牌單曲榜前一百名,形成當週的「大衛庫克現象」,《告示牌》雜誌更以「大衛庫克熱得發燙」為題撰寫了一篇專文報導。

大衛庫克在告示牌的成功,除了素人選秀節目的效應延燒之外,也不得不讓人再次注意到數位音樂市場的威力,透過網路建立起的合法付費下載機制,已為唱片工業開創出新的營收模式。大衛庫克除了個人在告示牌上的傲人成績外,他在iTunes上發行的十七首單曲,也在奪冠後的那個星期,被下載了九十四萬四千次。

除了大衛庫克,美國女歌手蕾哈娜(Rihanna)的最新單曲〈Take A Bow〉,在尚未發行實體單曲,僅在iTunes上銷售,加上電台點播的推波助瀾下,也於今年五月底登上告示牌單曲榜的冠軍寶座,成為她個人的第三首冠軍單曲。 實體專輯與數位音樂之間的市場消長,已成為未來音樂工業必須面對的課題。根據IFPI統計,全球實體專輯與單曲的銷售市場,在二○○○年達到高峰之後即開始快速下滑,實體CD的銷售在過去六年來下滑了二三%;相對的,二○○六年透過付費下載的數位音樂,銷售額達二十億美元,比二○○五年的十一億美元成長八○%,占整體音樂市場的一○%。

根據Nielsen SoundScan的調查,美國去年的實體唱片銷售量比二○○六年下降了一九%,英國也下跌了六%,法國西班牙下跌一二%,而加拿大則下跌了二一%。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美國年度最暢銷專輯銷售量數字的下滑,二○○四年最暢銷的專輯為亞瑟小子(Usher)的《Confessions》,全美共賣出九百五十萬張,二○○五年最暢銷的專輯為瑪麗亞凱莉的《The Emancipation of Mimi》,全美銷售量已下滑至六百萬張,而去年全美最暢銷的專輯為道奇樂團的同名專輯《Daughtry》,其銷售量更下跌至四百萬張。

數位音樂的未來前景,其實還有更大的成長空間。根據研究機構Forrester新發布的〈數位音樂報告〉指出,到了二○一一年,全美約有半數的音樂銷售來自數位下載,而到二○一二年,數位下載音樂銷售更將超過實體CD,到時候全美數位音樂銷售將達到四十八億美元,而CD的銷售金額將僅剩三十八億美元。

Forrester認為,未來五年數位音樂的成長動力,來自於幾個關鍵因素,首先就是MP3隨身聽的普及。調查中指出,平均每部隨身聽都只用了五七%的容量,這表示MP3隨身聽並沒有充分被利用,但有更多行動娛樂裝置進入家庭,而這些家庭多半已經不只有一台MP3隨身聽了。

此外,全球四大唱片公司也承諾減少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數位版權管理,藉由電腦程式以軟體或硬體方法,限制數位內容使用方式的機制,例如限制歌曲只能在固定的電腦播放)保護的數位音樂數量。販售無DRM音樂的通路也由最初的亞馬遜書店(Amazon),擴散到蘋果的iTunes及其他主要的線上音樂網站。另一方面,社交網站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由於無DRM的音樂可讓每個Myspace與Facebook帳號都成為線上音樂商店,朋友間可相互販售彼此最愛的歌曲,大大增加了數位音樂的流通程度。

雖然目前數位音樂的成長速度似乎略慢於實體專輯銷售量下滑的速度,但隨著iTunes於日前宣布已販售超過四十億首歌曲,亞馬遜做出銷售無DRM保護機制音樂的決定,都開始影響到各大數位音樂銷售通路。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在數位音樂的狂潮襲擊之下,CD或許不會消失,但可能最終會跟底片一樣,成為小眾愛好者的珍藏逸品。

摘自數位時代

Wednesday, August 06, 2008

滾石唱片:慢慢衰落的貴族

滾石,作為華語唱片的一個樣本,書寫著華語流行樂壇和唱片業的律動。

滾石唱片也許只是一家唱片公司,但她曾經也代表著一個時代,她的全盛與低谷也正是臺灣流行音樂走過的30年的寫照。

滾石簡單的黃色箭標銘刻了一代人的青春激情與迷惘。從最早的民謠歌手到獨立音樂人再到向市場妥協的偶像化,樂壇的起起伏伏中,滾石在歷史中昌盛,也在歷史中淪落。

民謠帶來滾石  

臺灣早期的流行音樂主要是歐美歌曲的翻唱,自20世紀60年代起翻唱之風已在樂壇上盛行,歐美文化的印記存留在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1976年是臺灣音樂的一個分水嶺,1976年的一個可樂瓶讓全臺灣爆發了民謠運動,也讓段鍾潭、段鍾沂兩兄弟走上了他們的音樂人生軌跡。他們在同年創辦了他們自己的音樂雜誌『滾石』,雜誌名源於兩人對美國音樂雜誌『滾石』的鍾愛,在雜誌運營伊始還是主要介紹一些西洋音樂,然而隨著民謠運動的開展,他們已不甘於介紹外國的音樂──本土音樂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一個打著理想印跡的未來藍圖已在兩兄弟心中悄悄形成。  

1980年,滾石有聲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交由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BMG發行。滾石的成立,在當時新格、海山兩大唱片稱霸的市場下,代表著一種新生力量,充滿現代流行意識。滾石成立之初便『挖』來了民歌時代極具影響力的歌手張艾嘉,當時年輕的羅大佑剛剛從醫藥學院畢業便被委任擔當唱片製作人,在1981年推出了《童年》專輯。這張專輯是羅大佑第一次以音樂製作人身份製作的第一張唱片。  

1982年,羅大佑第一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由滾石出版,被評價為『在臺灣國語流行樂壇投下的一顆改變流行樂史的原子彈』,《之乎者也》已不再是校園民謠式專輯,而更力於對現實的批判。面對社會的陰暗面,羅大佑發出了他源自青春,純真,散發著荷爾蒙味道的聲音。《之乎者也》這張專輯攜帶了大量搖滾的元素,引發的了樂壇的搖滾革命。之前滾石推出的陶大偉、孫越《朋友歌》專輯就已攜帶著社會反叛意識,在音樂中他們卻大膽地吸取了Beatles的曲風,滾石的理念在這些專輯中逐漸顯現。  

滾石夢之隊  

有人說,滾石的隊伍裡,他們整體的烙印很『臺灣』,或者說很『滾石』。臺灣的華語歌壇享有教父地位的三個人:羅大佑、李宗盛、小蟲(本名陳煥昌),都是滾石製造。而臺灣其他名噪一時的男女歌手,也大都擁有『滾石』血統。這些滾石一手開發的藝人、製作人,曾經無數次地拒絕誘惑,始終與滾石共進退,最終成為樂壇中不可抹滅的記憶。  

1987年,陳昇經當時麗風錄音室老闆徐崇憲的介紹,進入了滾石。當時滾石的負責人已是曾經的搖滾青年張培仁。1988年,陳昇推出自己的首張創作專輯《擁擠的樂園》,滾石在這張專輯的封面上打出了三個字『反流行』。  這不僅是陳昇的決心,也是滾石特色的人文音樂理念。這種理念讓許多歌迷發燒友在一大堆唱片中可以清晰地辨認出『滾石製造』。一位滾石發燒友說,『當我們看見CD包裝上那張圓圓的黃色貼紙上面寫著「滾石授權,原版引進」,我們就知道,那些歌一定不僅僅是好聽而已,那些歌同時還教會了我們尊重音樂,尊重夢想。』  

1989年,滾石引進了中國內地搖滾歌手崔健的早期專輯《浪子歸》,同年,張培仁和製作人賈敏恕成立魔岩文化,集合內地的搖滾新勢力在90年代初期相繼推出了黑豹、唐朝、《中國火1》、張楚、何勇等人的專輯,取得空前的社會影響力,滾石的音樂內涵及領域進一步拓展,對許多人來說,它是中國內地搖滾的功臣。  

滾石的地位開始愈來愈像徵化符號化,就像張培仁所說的,它是個懷抱理想的公司,並且成功了。在90年代滾石已包羅了羅大佑、李宗盛、小蟲、張艾嘉、潘越雲、齊豫、齊秦、張洪量、張信哲、馬兆駿、趙傳、陳淑樺、萬芳、辛曉琪、周華健、黃品源、娃娃等等幾十位華語流行樂壇的頂尖歌手,那時也是滾石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豪華的陣容,人文的包裝,商業的拓展讓滾石擁有了空前的輝煌。  

當劉若英第一次走進臺北光復南路麥當勞樓上的滾石唱片公司時,看到的是襯著黃色底的八字口號『我在滾石,我很重要』。在流行音樂極速轉變的30年間,滾石給了做音樂的人最大的心靈認同感。  

貴族的沒落  

隨著網路的流行與科技發展,電子行業對傳統媒介的衝擊愈來愈盛。2000年後,盛極的滾石開始逐漸衰落。段鍾沂承認,唱片市場在萎縮。老段面臨的困境已不僅僅是『最近比較煩』,不僅僅是李宗盛那句『我問老段,這怎麼辦』的調侃能解決的了。  

隨著經濟蕭條市場惡化,滾石將旗下的各家製作公司整合,『龍捲風』畫上句點,同年底,魔岩唱片的創始人張培仁離開魔岩。2001年,『魔岩』也畫上了句號。其後滾石在北京成立了戰國音樂,在上海也設立了發行部,轉向內地發展。  

時代變遷,滾石的中流砥柱紛紛淡出或離去。半年間光良、任賢齊、黃品源等5位藝人相繼離開。而魔岩的關閉讓1996年已簽約的陳綺貞毅然決然地離開滾石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而伍佰離開滾石時說『離開滾石,是因為我成立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我很感謝滾石,沒有滾石就沒有伍佰。』  

在那些紛紛離開的背影後,滾石獨剩了梁靜茹和五月天兩張年輕面孔。1999年簽約滾石的五月天是個很滾石的樂團,它按照滾石『城市英雄』的路線塑造,年輕、流行、充滿對現實的反叛。《人生海海》和《百萬青年站起來》兩張流傳度極廣的專輯迅速煽動起年輕人對理想的狂熱與激情,然而2006年9月,五月天也自組公司『相信音樂』,離開滾石,並在之後挖角了梁靜茹加盟。滾石真的只剩下了一個孤單的背影。  

許多人指責滾石的滑坡是『理想的淪喪』,包裝愈來愈程式化,音樂選擇愈來愈偶像化,市場化。2003年,網路爆發了一場關於滾石未來的大規模討論,一封來自網友的親筆信引出了關於滾石未來的論戰,而一些已離開滾石的老將也紛紛加入這場論戰之中。  

曾經的音樂總監楊忠衡說:『老段曾經支援魔岩、支援巨石、支援古典部門,甚至支援音樂時代,他何嘗不想做些有想法的事呢?只是受限現實而已。我在滾石的時候常說,我們是在吃流行音樂的奶,先生存後求品質。』  

滾石副總經理王方谷在回應信中痛心疾首地說:『是什麼樣的環境淘汰了魔岩?是消費者拋棄她還是她拋棄消費者?如果是一家可以賺錢的公司是不會被財務報表打垮的,音樂環境並不給她生機……若是不在這個雜亂庸俗的市場找到出口,如何奢言放眼未來。做音樂這條路是要走下去的,縱使環境險惡到令人沮喪。』  

王方谷所說的環境便是便捷的網路下載帶來的傳統唱片市場的萎縮,當我們動動指頭就可以聽到某個歌手的歌時,我們何必驅車幾里去唱片行買唱片。而愈來愈商業化的大眾口味,也讓滾石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經過長久的調整後,2007年7月,滾石唱片在北京宣佈,與百度雙方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共同拓展中國數位音樂市場,為中國1.44億網際網路用戶提供華語音樂在線服務。其實從2000年開始,滾石便開始進軍網路,找尋音樂產業未來之路。設立網站『滾石可樂』,力圖透過網路的方式從事音樂的購買,付費下載MP3。然而由於盜版問題,版權難以保護,5年來總計虧損了1000萬美元。而海外的一些子公司由於市場萎縮也接連虧損1000多萬美元。滾石面臨的問題是『要麼擁抱數位時代,要麼死亡』,她選擇了後者。  

面對昔日的光榮,聽眾選擇緬懷,而滾石選擇硬著頭皮,走下去,對理想不是背叛,而是先選擇生存。好在滾石的理念還在,她依然承襲了自臺灣地區民謠時期老滾石的精神,雖然未來依然是未知數。

--原載於北京新浪網

做唱片

音樂圈是難以量化 或標準化的特殊行業。痴迷性和非理性消费是传统唱片行业生存的基础。

唱片业是以歌手为单位,来让消费者痴迷,形成持续不断的非理想消费。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听音乐,但有钱和会买唱片是两码事。只有重度的痴迷性群体才会购买唱片,这是出于是对自己的偶像的一个忠诚的表现,另外是其一种收藏需求。

Saturday, August 02, 2008

我只想留下所有关于你的文字来做纪念

摘自姚谦7/25/2008的部落格

中年的問題

  上周接了一個噩耗,一位元資深的臺灣音樂人意外的過世。在她過世前幾天,我們還一起在北京吃著午餐。在北京的臺灣人,吃飯時總難免會聊著北京與臺北的生活差異,當然那場午宴我們聊得最多的,還是對於音樂產業目前艱困的狀態,直到現在我們都還沒想出更好的方法。這位女朋友是一位個性樂觀而大氣的人,她與我最大的不同就是活在當下,穩住眼前的局勢,而我則用了大半的時間猶豫未來。她是一位元很有執行力的音樂行政人,曾經代表滾石唱片開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地,這三年代表另外一家公司開發中國市場,有著很好的成績。

  她的匆匆過世的確驚嚇了我,我與一位也是當天共進午餐的北京音樂人聊起這個噩耗,我們不禁感歎,從前聽到這樣的消息,總感覺是離我們自己很遠的事,這會兒卻發生在身邊的人,不禁讓我們兩人都驚著了,同時也發現時間的倉促及生命的無常。然而對我們來說,音樂產業仍在低迷的穀底,我們費盡心思,日以繼夜地工作,總是想找出一條出路,然而人已中年,常常覺得體力有限,心中總會隱約地驚恐健康的消耗。朋友倉促地過世,更是強大的一擊,身體健康與工作理想之間,仿佛是一座蹺蹺板般,左右的詢問著我們,該往哪邊靠近。我當然知道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在這關鍵的時刻,不盡力一搏,絕對是個遺憾。這樣的問題考驗著我們,也成為我這一兩周睡前與醒來後常問自己的問題,我還沒有答案。當然現在我最能做的是珍惜身邊所有的人,活在當下。

摘自姚谦部落格留言板

Dear 姚謙 :
下午(7/27)剛參加了淑華在台北的告別式 百感交集 ...
遇到許多老戰友 尤其是90年代一起爲滾石從台灣出發向海外開疆闢土的夥伴們
還有許多她帶過的藝人--- 光良抱著小牛 哭得像個孩子... 品冠當然也是 難得懷鈺也來了... 近年最照顧的克群就不用說了 ...
二毛三毛兩位老長官與滾石系統諸多同事也極為不捨 ! 眼前依然盡是她熱情與樂觀因榮笑貌 ...

我們這一輩的音樂人 大多已離開或失去戰場 但是真的得在這種場合才能碰面敘舊嗎 ?

淑華的msn依然寫著 "六月休假天" ; 我跟她 msn 的"對話紀錄" 每一筆都清晰如昨 就這樣走了 ?

套用滾石近年一套蠻感人的精選集名稱 : 給"淑華"的一封信 :
[淑華啊 活得好 走得快 也是一種福分呢 !
心無罣礙 走吧 走吧 往生淨土 滿菩提願 !]

願 您也身心安頓 工作順利 !
您回台灣時再過去聊聊

林 晴朗 敬上
2008/07/27(星期日) 鳳凰颱風步步進逼中

摘自11/07/2008陳樂融自選輯

悼陳淑華

歷任飛碟唱片、滾石唱片、現任種子唱片中國區負責人、我的老同事陳淑華,週一晚上在北京寓所疑似腦溢血猝逝。

腦袋晃過的幾個畫面:她剛來飛碟唱片宣傳部時的青澀土味,她帶王傑通告進而成為王傑最相信的宣傳同事之一,她和我去看歐陽菲菲台北演唱會的快樂high樣,我在網路公司失利後一度找她磋商西進創業。

當然也好幾年沒見面了。不知道她後來瘦下來沒?她總是有點福態。這次才知道她長年高血壓。
但聽說她有個小男友,儘管因當時不在北京而錯失送醫急救機會,但知道她最後不總是孤獨的女強人,還是有一絲為她高興。

我的感觸就只有這些了。人生無常,淑華之死,又添一樁。而地球還得自轉,地球還得慢慢靠近太陽公轉,而在遙遠的未來被焚燒殆盡。

淑華啊,想說好走。但你其實已經走了,是否真的好呢?我不知道。只能以活人的立場默默期望,你現在,好。